欢迎您访问中国阀门信息网官方网站 | 请登录 | 免费注册
客服热线: 024-25653780 | 会员服务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传播属于全行业的知识和智慧
  • 当前位置 : 中国阀门信息网 > 资讯 > 趋势分析
    赓续思辨基因 中国制造业志道鼎新
    发布时间:2021-07-21  中国阀门信息网   阅读数:1015    

    中国工业报郭俐君

    如约而来的机工智库第六届自有研究成果发布会,一如既往在“变”字上做足了文章。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创新成为影响和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这三年我们发布的核心主题都是‘变’,但今年的主题尤其强调在‘变局’中如何因势而变、顺势而为,激发制造业发展新活力。”在6月29日召开的“百万庄论坛:机工智库发布会(2021)”上,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院长李奇坦言,大变局之下谋求应变之策、探讨“鼎新”之道,已成为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毫无疑问,新一代信息技术不仅会改变工业技术本身,还将改变生产组织方式乃至全球产业发展格局。在逆全球化的冲击下,我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产业链的关键参与者,所面临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问题日益突显。与此同时,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过程中,主要国家在基础技术掌控、关键技术应用、颠覆性技术研发等层面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多重因素叠加,我国部分关键核心技术“断链”的风险在短期内无法缓解,强基础、补短板、扬优势、加快转型升级,仍旧是中国制造业的必然选择。

    探底产业基础

    “经过70多年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历史性巨变。从基础十分薄弱,发展成为成长为产业体系完整、产品品种丰富、产业综合实力不断提高的机械制造大国,实现了从单纯依赖进口到基本自主化的重大跨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认为,在目前这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作为国民经济重要基础和支柱产业的机械工业,亟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识变应变,保持战略定力。

    数据显示,到2020年底,我国机械工业资产规模和营业收入已分别达到26.52万亿元和22.85万亿元,实现利润1.46万亿元,一大批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自2009年起,中国就已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但产业大而不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产业基础能力相对薄弱,产业链供应链还难以做到安全可控。比如说,高端轴承钢等部分高精尖领域自给率几乎为零,以至于我们在重点领域频频被“卡脖子”。

    机工智库研究员、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战略与规划研究所所长助理司建楠指出,从底层架构看,衡量装备制造业产业基础能力的关键离不开三个重要方面,即创新能力、产业结构、人才队伍。

    从创新能力来看,底层基础技术供给能力不足,共性技术平台交叉布局、资源分散等问题突出,直接影响产业基础能力提升。在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试验验证平台供给不足,严重制约了高端装备的技术熟化和产品迭代。从产业结构来看,长期以来重主机、轻部件的发展思维导致重点领域核心部件无法满足整机配套需求,关键领域“短板”长期存在。从人才队伍看,目前,装备制造领域亟需的高、中、低端人才供给都存在严重不足,尤其是领军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短缺,中层管理人才断档,大国工匠亟待培育。

    在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建设中,共性技术平台支撑不够、试验验证平台短缺是当前最亟需解决的两大课题。近期,机工智库对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等历年来归口建设的各类共性技术平台进行了梳理。其中,涉及装备制造业的有300多个。由于相关领域存在交叉重复、资源分散等问题,技术供给能力相对不足。与此同时,原有一批科研院所在集中转企后,其共性技术供给能力普遍有所降低,共性技术创新主体缺位,共性技术供给体系不完善,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日益成为制约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瓶颈,影响到产业基础能力提升。

    “中试”平台推进缓慢则是另一大短板。在技术创新链条中,试验验证环节是研发环节投资的数倍,被视为科技成果产业化难以逾越的“死亡之谷”。“中试”熟化环节缺失既是制约我国装备制造业市场化应用的重要瓶颈,更是导致产品质量、稳定性、可靠性不高的重要症结。以工程机械行业为例,由于缺少试验验证,国产的力矩限制器(履带起重机所需的核心电控元件)在超起工况下的控制精度很难达到5%精度要求,仍需要经过大量的试验和经验总结修正计算模型。

    据了解,技术的“中试”熟化需要解决的不仅是产品自身的质量与可靠性验证问题,还包括与用户的工艺匹配及磨合等问题。部分装备产品“磨合”时间多达几年,这就需要用户企业的信任、支持与配合,通过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推进。以高端机床为例,国内机床企业自身盈利能力差,普遍缺乏实验验证能力和条件,以至于“做得出”样机,但无法通过用户的工艺验证进行完善,最终难以进入高端市场。

    “编织”价值网络

    “20年前,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泾渭分明,而现在,以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引领,先进制造、新能源等前沿领域呈现群体突破发展的态势,科技与产业向‘智能、泛在、互联、绿色、健康’方向融合发展,催生出大量互联互通、智能交互的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和新业态。”机工智库研究员赵娟认为,以产业数字化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是推进我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动能与战略抉择。制造业作为我国三次产业中国际化程度最高、竞争力最强的领域,是我国深度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部门,亦是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战场和生力军。

    的确,随着产业技术的变革,数字技术主导的新一轮技术革命给全球产业分工、价值链、贸易、投资等带来全面而深刻的影响,整个世界正处于新老规则交叉的混沌期。机工智库研究员鲁欣指出,在这个大变局中,要梳理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出口管制和金融制裁风险、投资审查风险、贸易风险等。在此基础上,要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提高风险应对意识,稳定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地位,尽快开展我高危行业及实体涉美管制物项的评估与应对,加强合规体系建设。

    此外,在复杂的经济技术环境下,基于对价值创造本质的充分理解,中国制造有可能走出自己的道路,形成独特模式。“创新的本质是新的价值网络的产生,构成这些网络线条的重要成分是资金流、知识流、数据流等,其中知识流和数据流是关键。”机工智库研究员、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先进制造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机工战略工作室负责人陈琛分析称,围绕数据创造新的价值已成为当下制造业面临的重要议题。在数据驱动条件下,生产模式和生产组织方式将发生重大变革,生产系统随之重构,占据优势地位的企业可以更快、更低成本向市场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

    陈琛笃信,在数字时代,价值创造越来越具有网络化的特征,各种产业链纵横交错、相互支撑,并最终产生一系列产品和服务。基于此,深度挖掘产业集群和企业集团所具有的创新突破的动能,有针对性地“编织”价值网络,将产生巨大的能量。“一旦能够‘结网’成功,他们将会在创新效率和制造效率上取得领先,甚至会重新定义价值的创造方式,成为真正的行业引领者。”

    解码“领先之道”

    “如果把一个国家的制造业看做成片的热带雨林,栖息于中、吸纳雨林生态资源力量成长为参天大树的领先企业,则是整个雨林体系协同进化的关键所在。故而我国制造业要由大变强,需要培养一批世界级的具有生态主导力的先进制造企业,以在新时代、新发展格局下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领先发展。”赵娟认为,居于首位的制造业规模和寥寥无几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企业背后,是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弱、产品档次不高、结构性问题突出、全球化经营能力不足等现状的桎梏。

    由此延伸,应从战略转型、创新引领、智造适配以及生态进化四个维度探索领先之道。制造企业要在坚持领先发展宏大愿景不变的基础上实现向生态战略的转型,要在坚持技术研发不变的基础上强化技术投入的精准度、在坚持产品端创新不变的基础上强化制造端根部技术掌控力,要在发挥超大规模制造优势不变的基础上强化超大规模智能制造和定制生产对于需求的适配,要在坚持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不变的基础上强化基于场景平台的生态进化。

    为了进一步激发制造业发展新活力,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在“十四五”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统筹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打好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持续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和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助推双循环等五个方面的发展战略。

    具体而言,就是要聚焦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及部分零部件对外依存度高,以及知名品牌匮乏等问题,推动产学研联合攻关实现突破。要重点针对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找准短板弱项,促进上下游及行业之间加强融合联合,尽快解决卡脖子与堵点断链等制约,促进产业整体基础能力提升。要加强科学谋划,引导行业以“两碳”达标为价值取向,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其中,产业基础作为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核心要务,既是制造强国建设的必然需求,也是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机工智库建议,“十四五”期间,应从提升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人才队伍三个方面加快夯实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基础。尤其是要聚焦重点领域,加强双“平台”建设,要提升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布局一批试验验证平台,通过推进双“平台”建设,提升装备制造业的创新和工程化能力,夯实装备制造业产业基础,支撑装备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传播属于全行业的知识和智慧
    配套产业
    更多>
    • 08/23
    • 08/23
    • 08/23
    • 08/23
    • 08/23
    通用阀门品牌 更多>>